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關於 COVID-19 患者疼痛控制之物理治療與復健建議的回顧文章,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都經歷了程度不等的社交距離保持,甚至封城,醫療院所的可近性也下降,對於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患者,過去能很容易地看到門診、做到物理治療或復健,現在都變得困難。在疫情之下,這類骨骼肌肉疼痛的患者該怎麼辦呢?王建智醫師團隊,根據各種可能的症狀以及醫療資源做分析,寫成回顧文章,供世界各醫療團隊參考。
除了原本就可能有的慢性疼痛,COVID-19 本身也有可能因為發炎、微小血栓形成,導致各種疼痛與缺血症狀。
疼痛的急性期,傳統的 RICE,也就是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能應對大多數的狀況。如果疼痛超過 2 周,則建議照個 X 光或超音波。如果有液體或血腫堆積,超音波導引治療相當有效。
對於疼痛超過 6 個月者,為了避免肌肉萎縮,建議必須運動,並給予適當藥物止痛。超音波可以協助尋找疼痛來源,例如軟組織損傷或發炎等。超音波導引的增生溶液注射,對於減低疼痛與恢復功能,會有幫助。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增生療法 治療下背痛新選擇
臨床實例
一位40歲的老師因為久站造成長期的左下背以及臀部疼痛,試過了許多不同治療效果都維持不長。來門診時x光顯示有輕微的骨刺產生,其餘檢查無特別異常。因此判斷為可能是來自於長久姿勢不良所造成的深部脊椎韌帶傷害,在施以幾次增生療法注射後,症狀已經緩解一半以上,另再加上臀部以及腰部肌群的復健強化運動,現已經可以恢復之前的日常生活水準。
何謂增生療法
下背痛的成因有很多,排除病理性的原因其中很大的一部份是因過度使用或是退化造成脊椎旁韌帶以及關節的慢性傷害,同時也因此造成整體脊椎的穩定性不夠而產生持續的疼痛症狀。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一種對於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有效的新療法,他主要是把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或是其他富含生長因子的溶液注射到關節韌帶受損的位置,促使組織產生輕微的發炎,再次啟動修補機制,誘發增生反應,強化軟組織的強度,因而緩解疼痛。增生療法對於下背痛的治療即是注射藥物在脊髓韌帶的相接處或是關節面。讓受損的組織有機會修復,達成治療的效果。接受完注射後通常會酸痛幾天,這屬於正常現象。期間可多吃蛋白質食物,以利身體的修復,同時開始做一些伸展運動。通常一個療程至少要注射三次以上效果才會持久明顯。
增生療法怎麼打
但增生療法並非對於所有下背痛皆為萬靈丹,首先還是要接受詳細的檢查,確認病因,依據不同的診斷和治療反應搭配復健治療或是不同的介入性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的效果。因此有下背痛的問題建議先求助專科診治,以免變成長期慢性疼痛的問題。
閱讀更多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肩關節疼痛
肩關節疼痛,可能是乾燥症
一位40歲中年婦女,進來診間求診,抱怨雙側肩關節疼痛很長一段時間了,吃藥有部分緩解但是都斷斷續續,因此想來找出原因。因為同時雙側肩關節疼痛的病人說不多但也是算常見,一班是肌腱退化或是破裂的問題,然而及時超音波診斷卻顯出嚴重的滑囊組織積水以及發炎,兩側肩膀都是一樣。同時病人也表示手腕關節及手指關節也有會腫痛,超音波下亦發現同樣的發炎情況,抽血也顯示全身的發炎指數及自體抗體指數升高,經轉診免疫風濕科後確診是乾燥症造成的相關滑膜炎,經吃藥及局部注射後病情已大幅改善。
滑膜是關鍵
身體各個關節的地方大部分都有滑膜,關節旁的滑膜發炎表現就跟關節痛一樣,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她的痛跟退化或是扭拉傷的痛不一樣的是他與活動姿勢較無關,晚上容易痛,對止痛消炎藥物反應不錯,但是藥一停症狀就回復,而且以最常造成滑膜炎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來說,通常症狀會是雙手雙腳對稱性的。
滑膜炎背後的最大的原因是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以類風溼性關節炎為主,滑膜炎因為持續的發炎,會漸漸地侵蝕旁邊的關節,造成關節損壞變形。然而因為早期的滑膜炎容易被忽略,常常病人都嚴重到關節變形才確定診斷。
高解析度超音波
而高解析度超音波現今已經被認為是早期診斷滑膜炎的利器,因為超音波可以診斷細微至0.1mm的範圍,也可以看發炎程度的大小,更可以看最早關節侵蝕的程度,近年來也變成國際診斷風濕免疫科疾病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超音波檢查近年來已是復建科最常見也是最普遍的檢查之一,因此建議病人如果有慢性不易好的關節疼痛,可以至復健科門診就診進行評估及超音波檢查。